近日,笔者了解到,2025 China GT中国超级跑车锦标赛收官站,将会在上海国际赛车场举办。那么,有什么看点?
本站赛事的车手阵容堪称“全明星天团”。GT3组别中,FIST Team AAI车队的瑞典车手Erik Johansson以136分领跑车手积分榜,其目标直指年度总冠军;宝马厂队车手Ugo De Wilde的回归更添变数,这位曾多次在国际赛事中登顶的顶级车手,将在上海赛道展现其精准的操控技术。而最受关注的跨界车手王一博,将搭档潘君临代表UNO Racing Team出战。这位从演员转型的职业车手,曾在2025年上海站GT3 AM组夺冠,其驾驶的奥迪R8 LMS GT3 Evo II赛车通过定制转向齿比优化,将T7弯过弯G值提升至1.8G,刷新跨界车手技术标杆。此次收官战,他能否弥补第二回合因赛车碰撞退赛的遗憾,成为全场焦点。
GTC组别则呈现“技术流派分化”。Landsail Motorsport车队的梁家鸿擅长利用DRS系统在T14直道超车,其尾速可达285公里/小时,超车成功率提升30%;而队友潘嘉兴则以雨战经验著称,2022年平潭站组别两连胜的战绩证明其适应复杂赛道条件的能力。GT4组别中,Absolute Racing车队的胡博与陈维安组合通过精准的轮胎管理策略,在珠海站实现从第三到第一的逆袭,其硬胎衰减控制每圈仅0.03秒,展现对赛车物理特性的深刻理解。
此外,赛事还吸引了李治廷、许魏洲等跨界艺人参赛。李治廷与高华阳搭档上汽大众333车队,驾驶凌渡L GTS挑战TCS组;许魏洲则搭档孙超完成CTCC首秀,其驾驶的现代伊兰特N TCR赛车在风洞测试中展现出优异的气动性能。职业车手与跨界明星的混编模式,既提升了赛事观赏性,也考验着车手的适应能力与团队协作。
本站赛事的奖金池规模创历史新高,GT3组冠军车队将获得超2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,车手个人奖金亦达80万元。这一数字较2024年增长30%,直接刺激了车队的战术投入。例如,610 Racing车队为廖启舜的奥迪R8 LMS GT3 Evo II赛车配备碳纤维传动轴,减重12公斤;UNO Racing车队则为王一博的赛车升级钛合金排气系统,提升峰值功率5马力。这些“毫米级”优化在单圈时间上可转化为0.1-0.2秒优势,而上海国际赛车场5.451公里的赛道长度,使得微小差距可能决定冠军归属。
奖金分配规则同样影响战术选择。GT3组冠军车队将获得15套高性能轮胎(价值超40万元),但其分配需兼顾后续分站赛需求。例如,Origine Motorsport车队在珠海站后,选择将部分轮胎奖励用于收官战,以支持闵衡的赛车在高温条件下保持竞争力。此外,积分体系的设计也增加了长期竞争的悬念:两回合正赛独立积分(冠军25分,亚军18分),年度总积分涵盖6个分站,车队与车手积分分开计算。这种“马拉松式”的积分制,迫使车队在每一站都需权衡“单站冲刺”与“年度布局”。
本站赛事的规则设计堪称“智慧竞技”的典范。停站规则方面,单人车组进站需强制加罚5秒,而双人车组则依赖换手效率。这一规则迫使车队在进站时机与车手轮换策略上展开精密计算。例如,UNO Racing车队在珠海站采用“前段保守、后段突袭”策略,利用双人换手优势在比赛尾声阶段实现圈速稳定在98.7%的逆袭;而610 Racing车队则通过“少停站、长续航”策略,以单次进站完成比赛,减少时间损失。
赛道特性与规则的互动同样关键。上海国际赛车场的T1弯(直道末端300→185公里/小时急减速)考验刹车性能,刹车温度超800℃;T7弯(海拔落差致重心偏移)要求过弯横向G值达1.8G;T14直道(DRS可调尾翼开启后尾速285公里/小时)则成为超车关键点。车手需根据赛道条件动态调整驾驶模式:例如,王一博在T7弯通过定制转向齿比优化提升过弯稳定性,而廖启舜则在T1弯以极限入弯速度挑战刹车边界。
此外,赛事还引入“性能平衡机制(BOP)”,通过动态调整赛车重量、底盘高度及动力输出等参数,确保不同品牌赛车性能均衡。例如,法拉利488 GT3 Evo 2020因动力优势被增加20公斤配重,而奥迪R8 LMS GT3 Evo II则因轻量化设计获得5公斤减重。这一规则迫使车队在赛车调校上寻求“极限与稳定”的平衡点。
编辑:李慧
一审:李慧
二审:汤世明
三审:王超